88年前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蓄意制造的军事冲突,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赴国难。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
三千日寇铁蹄狼烟。
面对强敌,82勇士,血战两天。
倒下的是烈士身躯,鲜血滋养大地芳茵,
高扬的是民族脊梁英雄诗篇!
刘老庄春风吹过,年复一年……
2008年正赶上国家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创建文明4A级景区和争创国家级烈士陵园的好时机,市、区两级党政领导都非常重视82烈士陵园的建设与发展。针对陵园设施(老旧损)现状要求抢抓机遇,争取资金,开动脑筋整合力量打造一流红色基地精品。2009年5月,淮阴区委、区政府决定对82烈士陵园实施为期三年的改扩建工程,经前期研究拟定改扩建工程12个项目,任务光荣而艰巨。
展开剩余74%规划设计是改扩建的总棋盘。初步方案形成后,总布局保持传统格调与现代创意结合,形成一个核心(纪念馆),三个板块(纪念林、红星广场、慰烈工程)。凸显庄严肃穆,典雅厚重特点。
纪念馆是陵园的核心,属“镇园之建筑”,齐院士审视国内外著名建筑造型艺术和纪念设施文化特点,联想82烈士特殊地位,主笔勾画出造型独特的馆貌图,采用馆面前部为金字塔形状,后部为倒斜面机翼形状,馆体为六边锥形体内分三层(正二层负一层)。设有电梯、步行梯和旋转式木梯。馆主体是硬件陈列布展是软件,从红色文化内涵方面讲软件比硬件更重要。馆正面玻璃幕墙,有暗型82字样。馆名通过军队这条线逐级向上汇报至军委办公厅由时任国防部长梁光烈将军题写。新建的纪念馆整体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难忘,在苏北地区是标志性建筑。
红色景区南北主干道与三板块形成一纵三横主轴线。是游客瞻仰主通道必设置有意义的景物为“看点”。纪念林板块按82亩林82种树木建造,地形整理为丘陵起伏状小桥流水林道弧旋游线闭环。配置多种类纪念石,并建有亭、阁、廊、柱,景墙等凸显层次分明,红星广场板块按烈士殉国日期人数寓意而设计,东西长318米,南北宽为82米,广场红色大理石拼图“红五星”,寓意刘老庄年前身是红军部队。广场内行道树以银杏、香樟为主,以松柏冬青为背景树,以石楠球黄杨为点缀树,庄重有序。广场集会可容纳万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和“红星广场”由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题写。
主题雕刻《砥柱》是规划设计的“点睛”之笔。建筑雕塑位于广场中央,由美籍华人雕塑家钱大经教授创作。齐康院士做艺术指导创作稿,几经研讨审定后,铸制材料为青铜圆雕反映82烈士顶天立地悲壮殉国英雄群体形象。原雕塑稿名称“砥柱”二字为黑体黑色过于庄严,定稿后改用伟人墨迹。
因开国总理周恩来是淮安人,用他的墨迹当为首选。区长葛来、宣传部长杨恒忠等人去淮师找到书法家吴健教授,花费几个小时从吴教授多件书法收藏品中选取周总理的手笔“砥”和“柱”,真是如获至宝。《砥柱》刻制于雕塑正面基座石材上金字黄色醒目,背面刻录中 央领导对刘老庄连等英雄群体的高度评价,雕塑四面环水集稳重与灵动为一体。
纪念园改扩建完成后,前来瞻仰凭吊的人数呈几何级增加,党政机关来了,省市委老干部来了,烈士所在部队官兵来了,省部级领导来了,老将军们来了,事业单位来了,青少年来了……每年“318”至清明节社会各界均有5万以上人次纷至沓来。陵园建设水平大提升,被评为国家级烈士陵园。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先烈:
永远的丰碑,不灭的灯塔,
红色土地,忠魂造化,
无数子孙,祭扫红色刘老庄,
英雄故事,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图文|洪永华 纪翔 吴璐璐
编辑|杨信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