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遇见世界
以孩童视角观察世界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纯真无邪的眼睛倒映出成人社会的光怪陆离,《比利时的哀愁》也是其中之一。它借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二战风云涌动下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复杂激进。作者雨果·克劳斯因其作品照耀了战后艰难重建中的比利时,被称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
《比利时的哀愁》封面设计以比利时国旗的黑黄红三色竖条进行变形,黑为眼,黄为鼻,红为口,形成人的脸孔,神态中的情绪包含了多重阐释空间。
展开剩余81%小说上半部《哀愁》是关于路易斯在修女寄宿学校和家族生活中的经历,充满着男孩的幻想与恶作剧,似乎只是一段青春期常见的多愁善感。但是晦暗不明的形势、战争迫近的阴云,又隐隐地透露出忧虑和不安。
下半部《比利时》快速陷入到无序纷乱的状态中,没有了章节的划分,由路易斯的经历、听到的对话、读到的信组成一个个零散的碎片,缓缓地拼凑着整个故事,有弗拉芒民族党、地下抵抗组织“白卫队”、追随流亡政府的少数派……正经历青春期躁动与身体变化的少年,同时目睹了动荡年代里的谎言、背叛、冲突、离散。世事变迁与少年忧愁互相交叠,路易斯的成长救赎就随着时代巨变的波涛起伏划出别样的弧线。
列奥普德三世
二战爆发前,比利时国王列奥普德三世宣布比利时中立。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包括比利时在内的低地国家。18天后,列奥普德三世签字投降,国王及王室成员成为纳粹德国的俘虏,比利时流亡政府逃亡英国。
在战争遗址上建立的巴斯托涅战争博物馆
「原文摘录 」
“比利时的哀愁哦,就是你了。”
宪兵刚走不到一分钟,爸爸就想移民到阿根廷去了……“在这里,等着我们的只有哀愁。”她说。
“比利时的哀愁。”爸爸说。
雨果·莫里斯·朱利安·克劳斯
Hugo Maurice Julien Claus
“比利时的哀愁”究竟是什么呢?是外祖母对尚未成人的少年脱口而出的感慨,是战争结束后人们内心难以抚平的疮痍,又或者是时代动荡为青春蒙上的那层挥之不去的迷离惆怅。
雨果·克劳斯坚持用弗拉芒语创作,这种语言包含了比利时北部官方荷兰语、方言和“地方普通话”。语言分歧是比利时长久以来面临的挑战,其历史背后隐含着复杂的身份认同。两次世界大战中,夹在大国之间的比利时也是摇摆不定,持有复杂的政治倾向。这部厚达七百多页的作品,主线是少年路易斯从11岁至19岁的成长,但我们无法忽视故事背景板里,1939年-1947年间,一幕幕人情冷暖和兴衰起落,读到的恐怕不仅仅是那份少年愁滋味。
比利时的语言分区
本周六,
“欧洲之窗”邀请《比利时的哀愁》译者李双志
为读者导读这部小说,
阅读一场战火与青春交织的成长,
借由少年敏感的心事,
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身处"欧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时,
触摸现代文学与时代风云间的印刻交错。
主讲嘉宾
李双志
复旦大学德文系系主任、教授
本科硕士皆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后,德国洪堡学者,研究兴趣为现当代德语文学,德国美学思潮,中德文学关系。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著有《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等三部著作,译有《现代诗歌的结构》《荒原狼》《比利时的哀愁》《风景中的少年》十余部著作。
讲座简介
讲座主题
少年愁滋味:欧洲往事与青春叙事
《比利时的哀愁》作为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的代表作,从少年成长的角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云变换和人心炎凉描绘了一幅精深细腻的精神画像。夹在德法大国之间的比利时和以成人世界动荡为背景的青春成长相得益彰。克劳斯灵动跳跃又肆意挑衅的文学笔法更增添了壮阔历史的个人色调。本讲座将带领读者进入百年前风起云涌的欧洲乱局,进入敏感幽深的少年心事,领略现代文学与时代巨变之间的联动应和。
活动详情
时 间
2025年7月19日(周六) 14:00
地 点
杨浦区图书馆总馆二楼多功能厅
(长海路366号)
参与方式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