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战役的各种争论,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粟裕当时部署了18万兵力负责阻击和打击援军,另外14万兵力负责攻打济南城。他的计划显然是想吸引徐州的国民党主力北上,然后在野外战斗中消灭他们。然而,许世友指挥的攻城行动非常迅速,徐州的国民党军队还没来得及北上,济南城就已经被攻克了。这样一来,粟裕原本精心设计的计划也就半途而废了。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
这种说法并不简单,不能用几句话就解释清楚。
关于一粟之间的争议
在我看来,争论的核心并不是18万和14万兵力的差别,而是关于济南战役的计划、部署和实际战斗过程,一直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关于一些将领在战役前后的去向,更是让人有很多猜测。
济南战役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7月份的豫东战役。当时,由于豫东战役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伟人备受鼓舞,觉得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可以趁胜追击,向北挺进,拿下济南。这一点在1948年7月14日的军委电报中得到了体现,电报要求许谭兵团北上攻打济南。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让伟人特别上心,接着接连发了好几封电报,态度越来越坚定,战役的计划也越来越大胆。
起初,只是让许谭兵团北上牵制中原的国民党军,使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分离开来,以便粟裕原本制定的歼灭第五军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之后,许谭兵团决定首先攻占济南飞机场,这样就可以做好攻城和防御援军的准备。
后来,几乎已经想象到了胜利的场景,下令让许谭兵团做好在10天内拿下济南的准备。
许世友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因为敌军兵力分散,这个计划非常有吸引力。许谭兵团通过胶东战役、胶济线战役以及攻克兖州的胜利,拿下济南就能完成解放山东的全部任务。
许世友和谭震林在7月18日迅速召集各纵队的领导开会,决定五天后对济南城郊发起进攻,目标是占领机场和外围阵地。这个决定让各纵队的领导们感到有些意外。毕竟,他们刚刚结束了兖州的战斗,这么快就要再次投入战斗,这似乎不太符合一般的作战规律。
不久之后,中央果然发来电报,要求暂停这个计划,命令华东野战军全体部队休息一个月,攻打济南的行动暂时不进行了。
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粟裕看了中央的电报后,觉得这样不妥,就提议不要急着采取行动。
首先,山东兵团兵力有限,仅有7纵、9纵、13纵和渤纵、鲁中南纵队,这样的力量想要进攻机场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攻打济南来牵制邱、黄两兵团是没有必要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的实力足够应付。这里的应对,不是要歼灭邱、黄两兵团,而是让他们无法对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进行压制和骚扰,从而为战后的休整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个提议让领导很快冷静了。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粟裕的意见更切合实际,因此决定暂停提前攻打济南的计划。
后来,许世友请了假去胶东治病休息。华东野战军休整了一个月,然后在曲阜开会,讨论攻打济南的计划,但许世友还是因为生病没有参加。
济南之战的决定刚做出,新的争论又冒了出来。
粟裕制定的攻城方案分为东西两个方向,10纵司令员宋时轮担任西集团指挥,首先对济南机场发起进攻。
当粟裕前往西集团指挥所时,宋时轮告诉他敌军人数众多,并请求增加进攻兵力。粟裕同意了这个请求,把攻城部队的预备队13纵调过去,准备支援西集团。
没想到,这次正常的战场调动又引发了新的争执。
这场争吵也被一些人认为是许世友意外破坏了粟裕的诱敌深入计划的开始。
二、“黑虎”显威
宋时轮带领的西集团部队包括3纵、10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等。
聂凤智指挥的东集团部队包括9纵、渤海纵队和渤海军区部队,鲁中南军区部队则负责配合。
粟裕刚下令让13纵队前往西集团,许世友就向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发报,请求从西集团抽调一个纵队到东边,以便增强兵力。
粟裕对此感到很意外,攻打西面的区域比攻打东面的区域要容易得多,因为西面主要是吴化文的84军防守。按照曲阜会议的决定,应该先打西面再打东面,但许世友为什么要改变这个计划呢?而且他的行动还与野司调派13纵队到西面的命令相冲突,这让人大惑不解。
这场争论最后上报给了中央,伟人亲自作出了决定,按照粟裕之前制定的方案执行,先攻打西面的飞机场。接下来的阶段,根据战况进展,如果哪个方向进展顺利,就集中兵力向那个方向进攻。
为了减少分歧、统一调度,领导人在电报里再次强调,全军的指挥权交由粟裕掌握。
从表面看,争议似乎已经解决了,但许世友心里显然不太高兴。就连他的老部下,9纵的司令员聂凤智,也憋着一股劲,想要为许司令争光。
战斗开始后,人称“黑虎”的聂凤智向九纵和渤纵下达了指示,要求部队主动进攻,承担主要攻击任务。各师感到困惑,因为之前的预备命令中说的是辅助进攻,难道命令出错了?聂凤智解释说命令没有错,就是要改为积极进攻,把辅助进攻改为承担主攻任务。
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